“裝模做樣”的可降解塑料?
詳情
廢塑料白色污染問題如何解決一直是個難題。
2019年7月1日上海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全國各城市垃圾分類不斷推進,但對于降解塑料,存在辨別真偽難、分類收集難、分別處置更難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十分急迫。
降解塑料并非瞬間消失,所謂降解,是指在工業堆肥條件下,6個月可有90%以上成分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
歐盟塑料協會EUBP應對的措施是,在2023年底之前,讓工業可堆肥塑料進入專業處理廠。
中國城市垃圾管理能否廣泛建立工業堆肥塑料處理廠,值得探討。
可堆肥塑料屬于可生物降解塑料中的一類,它能夠在較低溫度的家用堆肥系統或較高溫度的工業堆肥設施中分解,但并非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可以完全降解。
堆肥塑料主要特點:
其一,難以和普通塑料分類收集;
其二,堆肥塑料和普通塑料只能共同進入相同的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處置,但中國尚沒有單獨處置堆肥塑料一次性用品的堆肥處理廠;
其三,堆肥塑料價格高于普通塑料3-4倍。
不可忽視替代產品的可接受成本,單靠堆肥塑料仍面臨諸多問題,筆者認為,國家生物降解塑料標準的導向,應突出廢塑料再生,塑料從使用到廢棄的閉路循環,在自然循環的基礎上再行降解。
需要針對在自然環境下按需降解的合格替代產品確定質量保障、監督執法的控制指標。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倡導開展塑料污染防治頂層設計,啟動綜合整治行動,建設國際一流的綠色塑料供應鏈。他認為,目前存在再生塑料供給不足、生態設計商業化進程緩慢、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低等問題。
加強循環再生的主力地位,增加對領先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李景虹建議,推動塑料產業鏈法規標準建設,突出生態設計的重要性;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清晰界定各方的責任,以生態設計指南規范和引導品牌商采用生態設計、貫徹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可量化可追蹤的綠色塑料產品評價體系和標識標簽制度,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相互理解與協作。
筆者認為,李景虹院士提出的生態設計指南規范和提高生態設計門檻是治理亂象的藥方;降解塑料替代解決白色污染生態問題,不能簡單以材料選擇應對,而應代之以生態設計、環境效益把關、全生命周期評價、生態效應系統評價以數據說話。
從本城市垃圾分類和最終處置的能力和條件出發,聚焦塑料污染生態問題,真正把治理白色污染上升到生態文明高度,杜絕形式主義、浪費納稅人的錢,優選出適合本城市特點、質優成本可接受的降解塑料替代產品和有效治理塑料污染模式。
如香港特區政府先定降解標準。
首先確定自身的垃圾處理方向(只有焚燒和填埋),然后權衡綜合社會和環保效益,對一次性的、不易回收的和不易循環再造的塑料產品,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環保降解政策。
香港特區政府對降解塑料的材料應用不作限制,只要能達標不同材料或技術都可接納。
這種垃圾袋生產技術在香港地區已應用多年,結合綠色環保標志認證與持續的環保教育以及完善的法規,成果讓人滿意,并未出現由于應用自然降解技術而助長亂丟垃圾情況的發生。
全鏈條治理塑料污染,宜廣開大門。
筆者認為,分別解決不同生產環節、不同受納環境、不同減污降碳目標的問題。
降解塑料是塑料化工行業的一個分支,從材料創新角度考慮多,但對塑料革命、生態評估考慮少,需擴展視野、集成技術,真正把替代產品成本降下來,將碳耗降下來,把資源利用效率、生態評估效益提上去。
這就需要為各種替代路線的產品提供鑒別真偽、評價優劣的平等條件。
客觀世界需要更多類別生態塑料新產品,需要滿足在自然環境如田地環境、海洋環境等不同降解需求,需要對微塑料危害和塑料殘留物從山頂到海洋的生態影響能有效控制,真正把防治白色污染上升到保障公眾健康的高度,實現對塑料殘留物污染的精準防治。
筆者呼吁,實現傳統塑料行業的綠色革命,需打破單一材料限制、開拓自然環境演變評價、全面借鑒國際綠色產品驗證標準,形成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中國生態塑料系列創新成果。
當前生態塑料產業正在勇于創新、實踐驗證的道路上前行。期待生態塑料產業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為美麗中國、美麗城市貢獻力量。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